学院新闻

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生党支部赴河南武陟开展志愿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阅读:5811 发布于:2023-07-19 22:29

 2023年7月9日至14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生党支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深入河南省武陟县,开展了媒介素养课程、义务摄影、发展乡村文创产品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1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9名同学来到了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中水寨村。河南省社科联驻中水寨村第一书记李瑞芳、中水寨村党支部书记王焕焕、中水寨村支部委员吴文胜等人对大学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双方围绕一系列活动开展座谈交流,并有序推动实践开展。

图1.jpg

图1 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成员与中水寨村党支部合影

培育村民媒介素养,提高老人儿童幸福指数。实践团同学们提前了解到了村民们在智能手机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帮助村民们尤其是老年人解决这些问题,10日上午,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在中水寨村党群服务内,开展了老年人媒介素养课程,有针对性地为当地老年人讲解了如何预防网络诈骗、开通微信支付、拨打视频通话、查看社保余额等实用技巧。

图2.jpg

图2 大学生们在中水寨村开展老年人媒介素养课程

同时,大学生们还前往东水寨村,在东水寨村党支部书记朱保平、村慈善幸福院负责人张小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东水寨村慈善幸福院,并走进了村民家中,开展一对一手机使用帮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崔洁说,“当看到老人们为学会一项新技能而开心时,我也感到高兴。未来,我们仍会不断思考如何帮助高龄、使用老人机的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图3.jpg

图3 大学生们在东水寨村开展手机使用帮扶

此外,为引导儿童健康地使用网络,大学生们还开设儿童媒介素养课程,以富有趣味的情景扮演和游戏互动,将复杂的媒介概念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内容,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智能手机使用的益处与弊端,识别互联网成瘾行为,学会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我隐私与安全、获取有用的信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任禹衡说,“能够用专业所学帮助小朋友,我很开心。在活动中,孩子们分享了身边大人的手机沉迷行为,这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倡议家长也要适度使用手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图4.jpg

图4 大学生们在村儿童之家开展儿童媒介素养课程

留下孩子们童年的笑颜,映照老人们半生的故事。在了解到当地的村民中,有些人都没有拍过一张好看的照片后,大学生们决定为村民们拍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11日下午15时许,实践团成员在中水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摄影棚并开始为村民们们义务拍摄照片。

图5.png

图5 大学生们在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拍照

“我们给40 多位老人孩子化妆、拍照。许多乡亲们刚开始很拘束,不好意思主动拿道具或做简单的妆造,但最终在引导下放松下来。我们得以留下他们美好的瞬间,也记下他们人生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姜姗同学说到。

图6.png

图6 大学生们为村民们梳理造型、记录人生故事

最终大学生们将照片冲洗、展示出来并分发到村民们的手中。作为摄影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宋子乐体说,“我们用相机为河南武陟县的父老乡亲们留下了一些珍贵影像资料,也通过摄影记录下新时代乡村的精神文化风貌。在义务摄影活动中,我也非常高兴能深入了解村民们的人生经历,在光影间定格岁月,为他们拍下最美丽的一瞬。”

图7.jpg

图7 大学生们在村民墙上展示摄影照片

连通电商直播带“福”,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福”字文化是中水寨村的一大特色。2015年,中水寨村成立了书画协会,2019年被河南省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省直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原写福第一村”。这一文化特色受到实践团成员们的重视。为此,大学生们就“福字文化”发展与中水寨村村委会举行座谈,为当地的福字文创产品发展提供建议,并予以实行。“咱们村庄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开设‘中水寨福’品牌,未来,除了售卖‘福’字书法作品外,还可以将福字元素融入手工艺品中,打造系列文创产品。”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其芳说。

图8.jpg

图8  大学生们与村委会围绕福字文化发展举行座谈

12日,大学生们协助村民们将福字文创产品成功上架到新媒体平台上。同时,大学生们还通过直播的形式推广当地“福”文化、助力 “福”字文创产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子杰同学说,“用专业所学帮助乡亲们宣传‘福’文化,让我感到充实。我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能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图9.png

图9  大学生们在直播平台上宣传该村的福字作品 

研学黄河文化,学习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坐落于武陟县并拥有万里黄河第一观之称的“黄河故宫”——嘉应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在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的带领下,大学生们走进这一文化地标。移步换景的红墙绿瓦、浑厚悠长的泥埙之音,承载半部治黄史的文化故事,令大学生们感受到了黄河文化之乡的韵味,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坚强图存的奋斗精神。

图10.jpg

图10 嘉应观内的红墙绿瓦 

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向大学生们展示了泥埙演奏,并指导大学生们亲手制作泥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2级博士留学生诺亚说,“这次实践,我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甚至亲手制作了泥埙。在这次难忘的体验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过去,欣赏了现在,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大学生们还表示,未来,会继续思考如何通过专业所学提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传承及开拓,并持续推进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11.jpg

图11 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指导大学生们制作泥埙 

一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始终心系乡村振兴,尤其关注中水寨村的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毕业生马应福受河南省社科联委派,在中水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庄脱贫。2020年,学院张亚光副教授带领同学们在中水寨村拍摄红色党建微视频,同年学院2019级博士生张林组织实践团队来到村里调研党建促脱贫的成功经验。2022年,学院2021级博士生党支部还在该村调研如何推动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

截至目前,该实践团开展的活动获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河南交通广播、焦作日报、武陟县官方媒体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报道内容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上刊发。团队实践短视频登榜微博同城热搜第一,阅读量达260万+,展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的实践风采。这也将激励更多青年走进社会课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12.jpg

图12 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同学们的卡通画像

实践团的指导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表示,“在这次实践中,同学们围绕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拍摄村民生活与村庄文化影像、发展村庄文创电商产品等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策略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继续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有更多同学为之奉献青春!”

实践团的指导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工办主任李永久表示,“乡村振兴战略为青年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青年党员尤其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我们积极鼓励学院的学生党支部,将目光放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引导,青年党员对‘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共识。中水寨村实践团就是这样产生的,马应福、张林、马姣姣等党员同学勇于担当,勇毅前行,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党员和群众,为广大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做出积极的努力。”

实践团的团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马姣姣表示,“我很高兴能够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们一起回到家乡,开展这次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今年的实践活动对我而言,又是一次全新的锻炼和成长。团队的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情投入于村里的志愿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加强村民的数字素养,弥合城乡的数字鸿沟,并探索数字媒体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希望用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热忱与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中水寨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瑞芳表示,“非常高兴,今年暑假,姣姣又一次带着团队来到我们中水寨村,为村子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非常感动,你们始终关注农村、关心农民,你们都是高等学府的优秀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在学有所成之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农村,展示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你们这样,关心农村建设!”

中水寨村党支部书记王焕焕表示,“这是我们中水寨村第一次有国际友人到来,村民们惊讶又好奇。在得知诺亚同学普通话说的很标准后,村民们纷纷开始和诺亚交流、拍照留念。诺亚走到哪,哪就是一道风景线。在4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下,这群孩子们从上海交大到我们村开展了这么多丰富的活动,我代表我们全体村民对他们说声谢谢,谢谢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撰稿:姜姗

摄影:宋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