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暨文科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图】
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编辑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承办的“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暨交大文科创新论坛”于2015年4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上海数字化城市与交通研究所、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苏州市规划信息中心等部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专家;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研究院等业界代表;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住建部《中国建设信息》、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国力》、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界》、《中国名城》等媒体出席。光明日报社新闻部主任周立文、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新华社瞭望东方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栋分别致辞,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战略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转型”、“智慧社区与智慧村镇建设”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以新常态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探讨了文理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问题。
在论坛主旨演讲专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在题为《智慧城市与信息化3.0》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主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计算普适泛在、资源随需即取、服务便捷智能、能耗绿色环保等成为城市“智慧”的主要追求。在我国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病”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以智慧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战略目标,在技术方面,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基本策略,大力研制和应用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推动自主核心器件和软件发展,促进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体系的构建和产业链结构的完善,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效技术基础;在城市化方面,以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加强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应用驱动和应用实效,明确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追求适速发展和持续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国平在题为《社会资本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演讲中指出,在新一届政府“大道至简”的行政理念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迎来自己的新常态。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发展环境和生态关系都更加复杂多变,来之不易的各种社会资本,也需要制定与此新常态相适应的新战略、新规划和新策略,以便在充满机遇和变数中赢得主动及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要更加认真地开展政策研究,结合新常态的背景把握其内涵和实质,确定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时间和程度。二是更精准地把握现状和主要问题,结合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尽可能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并提升社会资本的效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在题为《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战略问题》的演讲中指出,在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在较多起伏变化中保持相对高水平增长”,二是“结构性调整难以避免但绝非朝夕可成”,三是“数据更加开放同时也更加封闭的斗争长期存在”。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有可能不遵守“经济新常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普遍规律,而是扮演一种“逆势上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角色。但由于发展环境复杂,在总体上应确立以智慧科技为重要基础,以智慧管理为主体形态,以智慧文化为理想目标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同时在“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常态中,应把“蹄疾而步稳”确定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战略原则。
在“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题研讨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王晓红在题为《经济新常态与我国城镇化转型》的发言中指出,应该大力推动都市型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智慧城市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倡大数据对社会开放,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鼓励免费使用互联网,实现城市网络全覆盖,大力倡导电子商务、信用卡使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网络零售等新业态。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薛广涛副教授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破数据藩篱,让数据自由流动起来,才可以让城市更加智慧。同时他还着重探讨了文理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问题,认为交大应大力促进文理工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协同发展。南京大学高小康在题为《智慧空间:技术,功能与场景》的发言中指出,“分形”通过智能化的自相似组织进行分散合理配置,使中心城市在资源高效配置、引领科学发展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源”则通过公众化的社区,为智慧空间创造了开放、互动的体制机制,“海绵化”在此过程中则起到活化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蒋宏在题为《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创新引领指标、生产质量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指标、身心健康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公共服务指标等内涵建设上,还用当充分保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杨滔在题为《以城市的创新本质看智慧城市》的发言中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鼓励大众学习、使用、创新智能交互功能的政策、机制、标准等,让每位普通人都有意愿去体验、规划、设计、建造、并使用智慧城市,不能成为普通大众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或过于简单的便民服务,而是成为普通大众的日常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陆邵明在题为《监测预警系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覆盖》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现有的游客容量控制与预警机制对处于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中的游客容量如何设定、分区与分类,如何鉴定公共空间的人群饱和状态,尚缺乏相关细化与量化的评价标准与分级预警机制,因此尽快建立一个精细化、常态化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群流量监测与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娜在题为《标准化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的发言中指出,当前亟需通过对智慧城市核心理念、实现路径和关键节点的全面梳理,形成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通用思考路径,并搭建重点适当、全面完整、配套协调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纠正一些城市“智慧化”进程的偏离,推动智慧城市稳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管理研究所张立群在题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当下形态与路径选择》的发言中指出,随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技术和管理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目的,加快人文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布局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张滔博士、朱彤教授在题为《基于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构建绿色智慧城市》的发言中指出,大规模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基于能源互联网、物联网和通讯网络结合的绿色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建设的方向。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王郁教授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要考虑如何避免过于物化的问题,这就为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级产品经理孙予加(柳莺)在题为《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探索》的发言中结合阿里研究院的“淘宝指数”与“全景洞察”,探讨了当前大数据产品应用于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以及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并指出大数据开发应用的核心不在于数据量的大小,而在于多渠道数据的整合,从多维数据之间寻找关联。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王德指出,上海高校的智慧城市研究,目前已出现三个模式:一是交通大学的人文型模式,主要特点以真善美为战略规划理念,同时注重科技与文化的协调融合;二是复旦大学的商用型模式,主要特点是依托已有的上海数据中心开展规划设计,目前主要侧重于商业选址等;三是同济大学规划型模式,主要特点是依托自身强大的规划学科支撑,探索城市规划和信息化规划的协同发展。认为只有开展元化的探索,才能找到智慧城市正确的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现在的种种态势,表明建设智慧城市的基调没有改变,并深入推进到更具体的“层级”和“领域”。在“十三五”期间,由于政策红利刺激和消费社会的巨大需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整体上有可能不遵守“经济新常态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普遍规律,而是扮演一种“逆势上扬”、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角色。“人文型智慧城市”强调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人文服务理念相结合,以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关怀引领城市信息基础实施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对于形成一种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有机结合和包容发展模式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应大有可为。
(撰稿 张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