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蓝皮书
2016年5月6日上午,《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提升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李本乾教授正式发布蓝皮书研究成果,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大学等校专家和记者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谈毅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课题首席专家李本乾院长针对此次蓝皮书的主要成果发表讲话,在国家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本课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此次课题研究统一了数据收集口径,采取UNCTADA(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数据,使统计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课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传媒产品竞争力、传媒服务竞争力及传媒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比较,报告结果显示,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呈现如下特征:其一是“三喜三忧”:即出口规模高速增长、传媒贸易顺差增长快、传媒整体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但传媒整体竞争力只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传媒核心产品与服务出口份额偏低、传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下滑。其次是“两强两弱”,即中国新媒体产品、中国音乐类传媒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中国出版类传媒产品、视听传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够明显。再次是“软弱硬强”,即中国核心传媒服务的版税和许可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竞争优势不强,但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已逐步取得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课题组成员、皮书主编、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刘强对“港澳台”传媒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两岸三地的传媒服务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无明显改善。香港传媒产品竞争力小幅下滑,而台湾传媒产品竞争力迅速增强。传媒行业整体呈现出服务化的趋势,由有形向无形过渡。传媒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板块,如版税和许可费,香港都呈现发展不足的情况,而台湾在此方面有所增强。
针对此次成果发布,与会专家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认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的内容使用了进出口贸易指标,主要体现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对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针对目前传媒产业的影响力,内容的强弱,很难使用统计指标来体现。如何在国际传媒竞争力中补齐中国传媒产业竞争力的短板?我国传媒业如何从同质化竞争中解脱出来?如何进行改革?以及大型传媒集团的出现导致产业、国家边界的模糊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强荧提出,由于中外话语权的不同、话语体系的不同,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改善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党管媒体的背景下,如何改善传媒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紧要的课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认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分析框架设计完善、指标体系稳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严谨,整个报告的内容缜密,链条完整,论证严格。
复旦大学陈晓云教授提出,除了数据研究方法之外,可以采取另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如对中国的留学生、访问人员进行访谈等,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提高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考虑。
上海大学张敏教授认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从传媒产业的角度对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依据客观可靠,报告揭示了我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场的媒体也对报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光明日报》上海站站长、高级记者曹继军感叹传媒产业可以有数据,但是传媒事业的分析与统计很难量化,大与强如何衡量?
《人民日报》上海分社记者沈文敏认为,传媒与互联网地位的高度提升,也可以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研究。
新华社上海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梁智勇认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有三新,框架新、指标体系新、结论新。实证数据与经验感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针对专家与记者的意见,李本乾教授指出,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在巴基斯坦等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国际上主要媒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建立了数据库,除了进出口贸易的产业数据之外,其他的数据、语料库等都在同步进行。由于国际传播的方式不同,我国传媒国际传播需要从路径、市场、思想三者上进行改革与发展,以此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
经过两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国传媒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