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校智慧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策划推出系列短评,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阐释文化自强的实现途径。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花 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之一。高校作为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的坚强阵地,对于如何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年轻一代,必须不断提出新思考、贡献新智慧。而这些思考与智慧的意义在于:加快构建一种由大学生自主发起的、符合同龄层信息接收习惯与心理期待的、因而也更具穿透力与作用力的中国叙事体系。
这其中有三个核心命题值得探究。首先是年轻学子讲中国故事的原生动力在哪里?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对信息高度敏感的年轻人难免产生情绪波动。以师生联合体的形式引领学生深入现实、辨清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是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强化担当的最好路径。过往的田野调查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走进旧貌换新颜的脱贫村、又或考察C919大飞机厂房、再或投身众志成城的抗疫一线,所累积的具身体验,将成为他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依据;由此唤起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将内化为自我觉醒的叙述力量。
当年轻一代将观察与思辨扎根于祖国大地之时,有关故事从哪里来的第二个命题便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鼓励学生以民族志的工作方式,记录下自己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点滴日常或高光时刻。这些故事可以是与留学生们一起观看北京冬奥为运动健儿振臂高呼,可以是以实验室为家攻克大飞机部件的难点问题,还可以是利用假期为家乡直播带货直至上了《央视新闻》……这些素材经过筛选与梳理,形成一种时代叙事下的个体表达,每个细微的情节片段都包含着年轻一代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认知与阐释。与此同时,在这些表达中,语言是新生代的、叙述是第一视角的、人设是丰富而亲切的,因而得以在“平流层”中实现与不同背景同龄受众的观点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差异、寻得共通,这便使得年轻一代的中国故事更具共情力与生命力。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还需用好传播工具。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令讲故事的门槛大大降低、讲故事的形式大大拓展。网文、广播剧、Vlog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背后,均有对数字工具与传播渠道的熟练运用。高校需通过公共美育课程,普遍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这其中传媒艺术学科须勇当美育排头兵。
在我国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之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及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故事需要年轻一代来讲,年轻一代的中国故事也一定能讲好。
责编:刘冰雅